第178章 汴京_知否笑长歌
笔趣阁 > 知否笑长歌 > 第178章 汴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78章 汴京

  第178章汴京

  “子谦想什么呢?”赵统问道。

  “啊?”

  李安回过神来,发现已经上了船,说道:“没想什么,两位殿下,现在时间还早,咱们先乘船赏景,等天黑了再吃饭。”

  “客随主便,今日你是主,我们是客,听你安排。”赵统微笑道。

  “哼!”赵宪冷哼一声,显示了一下自己的存在。

  李安吩咐船家启航,没一会船动了起来。

  “景色确实不错。”赵统站在船头,看着远处的湖面说道。

  此时正值傍晚时分,夕阳西落,夕阳将天空云彩渲染成一片橙红之色,倒映在湖面之中,形成一副十分美丽的画卷。

  清风带起丝丝涟漪,轻轻荡漾开来,显得更加绚烂。

  不愧后世瘦西湖之名。

  赵宪心里恼怒,却无心赏景,眼睛一转,说道:“表兄文采斐然,如此景色,何不赋诗一首?弄不好还会成为千古佳话。”

  赵统面对赵宪的挑衅,也不生气,看向李安微笑道:“子谦前些年在扬州做的诗作,我多有耳闻,那首《临江仙》我更是多次拜读,感触良多,哪敢在他面前献丑。不如子谦赋诗一首?”

  “呵呵,殿下过奖了,在下一时间也作不出诗来,殿下别为难我了。”

  李安原本对赵统生出的一点好感,瞬间全无。

  现在看来,两人都不是好东西。

  你说伱们两争斗干嘛非要把我这个小人物牵扯进去。

  李安拒绝,让赵统多少有些失望。

  其实他就是想借机看看李安的才学。

  倒是赵宪见赵统拒绝,少不了嘲讽几句。

  赵统自然反唇相讥,李安见两人斗起来,乐的看热闹。

  说实话,两人放在一起比较,明显赵统更胜一筹。

  难怪最后邕王能够脱颖而出,成为储君。

  说实话,要不是摊上那么一个爹,弄不好真的有可能成为皇帝。

  两人虽然斗起来,倒也还算克制。

  欣赏了一会美景,天色慢慢暗了下来,李安提出进船舱吃饭。

  在保障湖,自然少不了鱼,加上如今吃蟹的时候还没过去,晚上吃的是鱼蟹宴。

  两人因为对方的存在,倒是没有提出拉拢,让李安松了一口气。

  吃完饭,便让船回头,靠岸后就散了。

  ……

  汴京繁华依旧,但是繁华的背后,却掩盖不了背后的奢靡和慵懒。

  皇宫御书房内,官家放下笔,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。

  边上侍立的陈内官见状劝道:“官家歇会吧,老奴让人送些羹汤点心过来。”

  “不用了,如今国库空虚,作为大宋官家,应当起表率作用,能省一点是一点。”官家摆手道。

  陈内官闻言不岔道:“官家这么做,汴京那些豪门勋贵还不是奢靡成风。”

  官家闻言一怔,叹息道:“如今已经算是克制了,朕当初刚刚亲政之初,才知道户部亏空了数百万两银子,让人一查,原来是汴京那些勋贵拆借的。若不是朕勒令他们半年内还清,不然就罢官夺爵,怕是现在都还欠着不还呢。如今虽然依旧奢靡,相比较那时候,已经收敛许多了。”

  官家待人亲和,宫里的内官宫女甚是感激。

  陈内官虽然心疼官家,却也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太监,不适合说这些,没有继续说下去,而是说道:“让老奴给官家按按,去去乏。”

  “嗯。”官家闻言没有拒绝。

  陈内官上前两步,来到官家身后,双手放在官家肩膀,捏动了起来。

  官家享受的眯起了眼,说道:“力气大点,怎么按着没以前有力了,是不是觉得朕老了,不吃力了?”

  “官家乃是天子,长命万岁,哪里会老。是老奴老了,气力没以前大了。”陈内官笑道。

  “呵呵,你啊你…”官家笑着微微摇头。

  就在这时,一个小太监双手捧着一封奏折走了进来,躬身道:“禀官家,钦差刘侍御史的奏章到了。”

  “哦?”

  官家闻言睁开了眼睛,坐正了身子。

  陈内官连忙松手,下去把奏章接过,送到官家手里。

  官家接过展开看了起来。

  许久,官家放下奏折,闭目沉思了起来。

  对于调查结果他早有所料,倒也不至于发火。

  沉思片刻,官家睁开眼睛,淡淡道:“拟旨!”

  殿内的翰林侍从连忙提笔粘墨,准备记录。

  “扬州学政许世高,监考不利。贬为茶陵县令。令刘学文重新阅卷张榜。”官家淡淡道。

  翰林侍从按照官家的意思拟定了旨意,呈报给官家过目。

  官家看完后,没有问题,便重新誊抄了一遍,交由官家加盖玉玺。

  官家刚盖上玉玺,一个太监走了进来,躬身道:“禀官家,兖王殿下在殿外求见。”

  “让他进来吧。”官家沉吟了一下说道。

  小太监闻言,退了出去,不一会领着龙行虎步,身姿挺拔的兖王走了进来。

  “臣参见陛下!”兖王行礼道。

  “何事?”官家淡淡道。

  兖王父亲早亡,母亲出身将门,因此从小教导他,用的是将门那一套。

  导致兖王喜欢练武,身材雄壮,咂一看,跟武将似的。

  因此对于兖王,官家不怎么喜欢。

  更重要的是兖王母亲出身北方将门,在北方军中威望甚高,储君争夺中,北方将门也都支持兖王。

  若是兖王成了储君,登基后必然要重用武将,这样一来,势必要改变大宋重文轻武的国策。

  虽说他对于那些守旧派反对新政很是恼怒,但是武勋热衷享受,比那些文臣也好不到哪去。

  而且重用武将,势必要引起文臣的反对。

  新君继位,重要的是稳,若是文武相争,于国不利。

  在官家心里,储君的人选还是更倾向于邕王。

  不过若是可以,他自然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。

  有兖王和邕王争斗,他也有理由拖着暂不立储。

  “禀陛下,臣的长子奉命随侍御史刘学文前往扬州,查扬州县试舞弊一案,发现了其中的内情。请陛下过目!”兖王说着,从衣袖中掏出一封奏折,双手捧过头顶。

  边上的太监上前接过,传到了陈内官手里,由陈内官送到官家面前。

  官家并没有翻开奏折,而是看向兖王淡淡道:“刚刚朕已经收了刘学文的奏折,为什么里面没有提?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