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三章 民间渗透_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
笔趣阁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> 第一百二十三章 民间渗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二十三章 民间渗透

 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正文卷第一百二十三章民间渗透宋人爱词,几乎爱到了骨子里。

  比如柳三变的词。

  一度让汴梁纸贵,上到王公贵族,下到市井百姓,特别是勾栏小姐以及闺中秀人,无不喜欢。

  甚至在柳永如日中天的时候,市井传出一句“有井有柳,有酒有词”的话。

  相比于诗,词读起来不仅有别样的风味,还能以歌调唱出来。

  所以宋代的词,其实与现代的歌词一样。不管是青楼妓院,还是富豪权贵,都以歌姬唱优美词曲而雅。

  甚至不仅是青楼妓院和富豪权贵家,还有市井百姓也喜爱。

  如汴梁桥头,四渠十二道。

  二百年来汴河路,沙草和烟朝复暮。后王何以鉴前王,请看隋堤亡国树。

  桥下花船悠扬,船头船夫摇橹,船尾少女烂漫歌词,清丽旖旎。岸边绿柳桃红,古寺深深,粉墙黛瓦,炊烟袅袅,便是汴梁诗词盛景。

  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!因而汴梁以及后来南宋临安,这词伴随着大宋的昌盛,伴随着大宋的兴亡。

  孟承起是个藏书大家,自然是爱诗词之人,赵骏给他的诗词,仅仅只是看了几首,便让他兴奋不已,恨不得在作者署名上写着自己的名字,然后传唱天下。

  可惜署不得。

  对方有点牛逼,恐怕不是花钱买就能买到的好诗词。

  孟承起颇为遗憾,对赵骏说道:“赵公子竟有如此大才,真是令人艳羡。这印刷坊若被公子买去,怕又如当年柳三变般,汴梁纸贵矣。”

  赵骏笑道:“东家抬举,诗词本是无聊消遣之道,倒也谈不上大才。若是东家喜欢,以后拿去你书店贩卖就是了。”

  孟承起想了想,犹豫道:“赵公子若想买下这印刷坊,自是无妨,只是鄙人有个不情之请。”

  “哦?”

  赵骏诧异道:“东家有事?”

  孟承起堆起笑容说道:“我想与公子一起作价商股,以后公子的诗词,便由我们自家经营”

  说着他又一脸不好意思地道:“当然,赵公子文采斐然,买下这印刷坊,想来以后不愁坊间没有事做。只是鄙人毕竟是个商人,在商言商,若是公子不愿,那就算了。”

  刚开始孟承起还不太想卖掉这印刷坊,毕竟亏本归亏本,可孟家也是大富豪家庭,不是亏不起,特别是他怕被一些不爱书的人买走。

  但现在看到赵骏也是个文人,而且文采那么好,自是欣然答应卖掉印刷坊这个赔钱货。

  只是商人逐利。

  要以前孟承起虽然不舍卖掉印刷坊,可在他父亲的压迫下,估计肯定会全部卖掉。

  如今见识到赵骏给的诗词后,孟承起就意识到,以后这个印刷坊恐怕就不会赔钱了,而是要像当初柳永在汴梁时那样,新的诗词将风靡整个东京。

  作为商人,他当然想掺和一脚,一起赚钱。

  “作价商股吗?”

  赵骏思索着,他搞印刷厂主要是为了以后办报纸,占领舆论高地。

  将来报纸传开后,是有很多好处的。

  比如如果宋朝武力强盛起来,准备要开始灭西夏和辽国,就可以在报纸上做舆论引导,把西夏和辽国宣传成敌人,调动民间积极性,多征兵以及打仗都很有帮助。

  还有将来要是打算满世界开海,也可以利用报纸,宣传海的那一边,遍地都是黄金,吸引无地民众开拓海外,缓解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。

  历史上西方就是这么干的。

  明清同时期的西方正处于大航海时代,西方国内的宣传就是东方遍地是黄金,弄得欧洲那些老牌殖民强国的民众热血沸腾,国民们纷纷出海淘金。

  出海一段时间之后,大量土地资源开拓出来反哺了国内,催生了大量冒险、作品,又反过来继续刺激大家去冒险,自此拉开了西方大殖民时代序幕,发现新大陆,殖民全世界。

  虽然赵骏不一定要去全世界殖民,但至少周边那些国家确实要汉人占领才行。如东北,西北,都是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领土。

  宋朝才二百多万平方公里,怎么样也要把领土恢复到新中国时期吧。

  所以舆论攻势不能少。

  他抄袭诗词一是为了先赚钱,现在赵祯也没钱,国库跑耗子,又要面临即将到来的与西夏之间的交战,恐怕未来大宋的财政支出又要赤字。

  皇城司目前倒还有一百多万贯抄家出来的钱,可也就能顶五年开销,这么下去迟早坐吃山空,就必须要开源节流。

  因此倒不是赵骏多喜欢抄诗词,而是手头上能赚钱的东西确实不多,就只能先抄点诗词用着。

  而且赵骏也没打算抄北宋的,或者依靠抄袭装逼扬名,取个鲁迅或者浙江周树人之类的化名,抄点南宋明清时期的诗词以及,先狠狠地小赚一笔再说。

  二来就是为了打出报纸的名声,他打算等将来报纸开办后,就利用诗词、连载之类,吸引大量读者。

  这也是后世报纸黄金时期常用的营销手段。

  如金庸、古龙就是登报连载,每年吸引了不知道多少读者订阅报纸。

  因而一旦利用诗词之类打出报纸名声,作为将来宣传领域的重中之重,印刷坊肯定就会成为重点保护对象。

  以后赵骏也打算把这里划为官府机构,直接国营,似新闻出版社之类。

  就像后来的人民报这样,成为官方的喉舌,那自然还是要以国营为主,可不能让私营参入其中。

  想到这里,赵骏摇摇头道:“这印刷坊我有大用,怕是不能作价商股。”

  “原来如此,是我唐突了。”

  孟承起有些遗憾。

  看到他样子,赵骏想了想就道:“不过也许我们还有别的买卖可以做,听说孟东家是做粮商的?”

  孟承起点点说道:“是的,我们孟家确实是以售粮起家。”

  “若是东家愿意的话,以后再聊聊与朝廷合营卖粮的事情。李相现在正在与一些茶商交谈,打算与一些大茶商一起入股,半私半官。”

  赵骏建议道:“像粮、盐、茶这类,纯官卖或者私卖都有很大问题,若是半私半官卖,能解决很多弊端。孟东家要是有兴趣的话,我到时候找李相聊聊,看能不能改变一下官营粮草的政策。”

  “啊?”

  孟承起那一瞬间不是惶恐,而是傻眼。

  直接找李相聊?

  这位到底是何方神圣?

  “怎么?”

  赵骏问道:“东家有觉得如何?”

  孟承起刹那间心思变幻,随后陪笑道:“若是能见到李相,聊聊此事,那自然不无不可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赵骏也没有听出弦外之意,就说道:“我明天找李相问问吧,大宋粮、盐、茶一类商卖弊端太多,确实需要改变。”

  这也是他之前告诉赵祯他们,然后由赵祯转告给李谘的事情。

  由于官卖导致腐败横生,所以百姓更愿意把粮食、茶叶和盐卖给私营商人,并且官营有很多强买强卖,官员亲自下场经商等等弊端,对民生非常不利。

  因此赵骏也打算逐步放开国营榷卖制度,引入私人商贾加入到官卖行列。这样既防止像西方那样完全资本市场,导致大商人垄断哄抬物价。也能防止官卖贪污腐败横行,造成官营资本上下其手的问题发生。

  接着二人就又聊了一些其它事情,最后商议将这个印刷坊从地契到全部工具、房产之类,作价七千贯买下。另外还有二十多名工人,他们跟孟承起签了合同,也都转到了赵骏手里。

  宋代的打工人合同跟后世差不多,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的卖身合同,而是工作合同。工人来去比较自由,现在合同到了赵骏手里,那工资以后自然由他来发。

  与孟承起约定明天一起到官府做契约,一手交钱一手交地契之后,赵骏这才出了印刷坊。

  宋彩全程没有插入他与孟承起的对话。

  老老实实在旁边看着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